(Fotolia)
(大纪元记者喻丰年多伦多综合报导)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汽车开销是一笔比较可观的支出——除了购车费用,还有耗油、维护修理、汽车保险。因此,消费者在决定车款、比价侃价时都是慎之又慎。然而,慎重的态度并不能直接保证消费者最终买到最为物有所值的车辆。专家发现,购车过程中的错误很普遍但往往可以避免,其中包括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错误。
Cars.com网站的资深编辑维森菲尔德(Joe Wiesenfelder)总结道,做足功课、了解市场行情自然是必需的,但凡事不能过,消费者更应当首先明确自己的选择范围,只有确定自己位置之后,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消费者应当是在走进汽车销售处之际,感觉自信、有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明白自己何时收手、何时继续,永远处于主动地位。
权威评估机构J.D. Power and Associates的副总裁沙金特(David Sargent)持同样观点。他说,花了更多钱所买的汽车不一定就是更好、更耐用的;很多价廉物美的车辆正在市场上待价而沽呢。
那么,常见的而错误有哪些,又如何来避免呢?我们来看看专家们的解读:
购买不合适自己的车辆
维森菲尔德指出,一些消费者所犯的错误听起来令人惊讶,那就是他们「不经意地」买下了一辆车,虽然他们并非大款,而且事后不见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解释说,如此致命的错误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何种车辆,同时又抵挡不住商业广告或销售商的巧舌如簧。
比方说,现在的油电混合车炙手可热,市场缺货、价格上涨;二手车款也大有奇货可居之势。真的是每个消费者的首选吗?不,事实上它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都不合适,人们对之趋之若鹜的原因虽然又出于对环保以及长期投资的考量,但有相当数量的人更钟情于「赶潮流」罢了。
去年年底加拿大市场所作的一份调查揭示出了非常有趣的现象——车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购买油电混合车的兴趣和可能性就越小。
不清楚汽车总价格及自身承受力
汽车经销商的一条比较有力的生意经就是以某一「特别优惠」来吸引顾客,比如较低的贷款利率但条件是长期借贷。毕竟钱要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专家建议消费者在拍板之前必须仔细算算最终要付的总额,千万计算上贷款或租赁所要付的利息,考虑上车款付清之后可能的市场价格。
如此的计算对于决定自己是购买新车还是旧车也有帮助。维森菲尔德指出,消费者需要记得一点,即使车的估价不低,但车主所拥有的只有已经被付清的那部分。
被动购买不需要的配置和服务
每年的车款都会增加大大小小的配置。如果车款选定,那些非标准的配置需要仔细权衡,不需要的完全不必要买。而且,如果车辆需要贷款,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也会让你最终的价格又上升不少的。
汽车经销商一定还会非常热情地促销防銹、喷漆处理、座位保修和延长的保修期等,他们会告诉买家购买这些等同于保险服务。从常理来分析,拒绝他们会是明智之举。需要明白的是,这些钱可是直接进入经销商的腰包。更何况,这些延长的保修期等不一定用的上,即便用上,届时的费用通常会低于几年来连本带息付出的金钱。
购车时过于感性
另一个常见的技术错误就是在和销售员交流过程中过于感性,把自己的喜好甚至经济底线暴露给对方。
即使见到非常中意的车款和价格,也要比较冷静、深沉地和销售员对话,千万别露了底牌。在很多轻松的谈话过程中同样要谨慎。要知道,销售员不会和你无目的地聊天的,他是在工作。过于感性的话,销售员就能掌握下一步「抓牢」您的办法了。
很多表达式的言语一定要避免,诸如「我现在就想要这辆车」、「这是我的预算」、在决定最后价格钱说「让我们来聊聊贷款吧!」、对一旁的配偶说「亲爱的,你怎么看呢?」等等。
不理智地参照
和朋友、邻居的类似车辆进行比较是个好主意,但在不了解他人汽车的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参照就不够理性了。
从出厂年份到车内配置,每辆车都是不同的。粗略地了解朋友车辆对侃价的初步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参考,但以「我邻居的那辆同样的车花了多少钱」作决定性的参数就可能是个大大的错误。◇